我国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56688.html杏林老桑——追忆李保元和他的“桑药经”李锁江“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为国为民皆是汝,却教桃李听笙歌。”每当念叨明朝年间解缙这首桑树诗,脑中总会浮现出阳城中医名家李保元老先生和他的“桑药经”。我与李保元先生有忘年之交之谊。在他94年的人生旅途中,我和他相识相知有近50个年头,亦师亦友,习惯尊称他为“李医师”。李医师既是一个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70周年”金质勋章的抗日老战士,也是一位入选过《中华人物大辞典》从医70多年的中医名家。一生以“大医精诚”为宗旨,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以仁者之心,普救含灵之苦,善于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各种疑难杂证。在辩证施治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临症务求认清病情,用药讲究对症精准,据经方而不拘泥于经方。在他漫长的“治病救人”的人生经历中,我这里只想挂一漏万地念叨念叨他的“桑药经”。收汗妙品数桑叶荣步医坛建奇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县革委通讯组工作时,一位30多岁的同事,每当半夜,全身汗出如洗,衣被全湿,夜夜如此已一年多,多方求医屡不见效。听人相传李先生对疑难杂症有另辟蹊径之长,药到病除之能,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来就医。李医师经过望、闻、问、切,顺手从药柜里抓出一把干桑叶末,合2钱一包,用土纸包好,交到病人手中,亲嘱每日吞服,用米汤送服。服药三天后,果然夜汗顿止。一把桑叶治好了一个疑难病,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多次跑到李先生的药房寻求真经,李先生给我了一本叫《夷坚志》的书,里面讲到一个故事:严州山寺有一游僧,形体羸瘦,饮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汗出,迨旦,夜皆湿透。如此20年,无药能治。监寺僧曰:“吾有绝妙验方,为汝治之。”于是手挥狼豪只写桑叶一味,乘露采摘,焙干碾末,每日2钱,空腹用温水汤调服,疗效甚佳。李先生说,他就是从此受到启发的。此例一经传开,隔三差五总有夜汗病人上门求医,李先生就照方抓药,单用一味桑叶以观疗效,结果都是药到病除。从此,李先生对“桑叶有止夜汗之功”更确信无疑。桑叶有止夜汗之功,确信无疑后,李先生茅塞顿开。从此,广读医书,深探桑叶功效之奥秘,专注于汗病之顽疾。《医学入门》内有“思虑过度,以致心孔独有汗出者,……青霜第二番叶,带霜采,阴干,或焙为末,米饮调服”的记载,李先生临症用之,也确有效。村妇刘氏60余岁,盗汗已有2年多,询其别无所苦,饮食如常,睡觉精神疲乏,始用益气固表,既用滋阴降火,均无效。李先生以桑叶研末,米汤调服9克,早晚各服一次,半月而愈,终未复发。李先生还喜用此法治头面出汗(俗称蒸笼头),也疗效甚佳。每当说到桑叶药用之渊源,李先生总会滔滔不绝地从口中清晰地流露出医书中的所记。远在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即云:“桑叶除寒热出汗。”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在其《丹溪心法》一书中也曾记载:“经霜叶研末,米饮服,止盗汗。”明末清初的山西名医傅青主,尤善以桑叶止汗,他先后拟定的“止汗神丹”、“遏汗丸”、“止汗定神丹”等数方,均选用桑叶为止汗之神药,誉桑叶为“收汗之妙品”。《本草撮要》亦曰:“以之代茶,取经霜者,曾服治盗汗。”非但治盗汗,桑叶可治自汗。说到这里李先生并告之,他曾自拟一张药膳名方“桑叶粥”:以霜桑叶6克,淡豆豉10克(捣碎)、小米50克。先于锅中入水两碗,入霜桑叶,淡豆豉置火上,沸后,文火煎煮刻许,去渣留液,放入小米,再煮成粥,临睡前温服,连用5天。根据李先生的临床经验,病后产后之人,或年迈虚弱之体,身虽不健,但无大恙,唯见昼时动辄汗出,夜睡心神不稳者,投上方多收良效。只是病期迁延者,其剂当须多用,每每服药过月,方能渐收其功。有次说道霜桑叶时,我曾问李医师:古人用桑叶,均言及经霜者,这为什么?李医师说:近代名医张山雷认为,以老而经霜者为佳,是“欲其气之全,力之厚也。”说罢向我反问道,你知道霜桑叶另一个名字吗,我摇摇头,他一边说着一边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古书,只见其中说道:“须大雪压过,次日雪晴采下,线穿悬户阴干,其色多青黑色,风吹作铁器声,故名铁扇子,冬至后采者良。”有一年小满过后,又是桑叶正茂时,在华北蚕桑第一大镇阳城次营的一片桑园中,李医师告诉我,现代一般中医大多用桑叶祛风清热,凉肝明目,但在古时还有以桑叶长头发之妙用。如《千金方》载:治头发不长,桑叶、麻叶,煮泔水沐之,七次,可长数尺。《本草纲目》也说:“桑叶明目,长发。”此方曾被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所常用。不仅如此,还经常吃些“明目延龄丸”与“明目延龄膏”,其实就是以桑叶与菊花两药制成,交替服用。说到此处,李医师停了下来,紧闭双目,陷入沉思。过了一会微张双目,才款款道出了桑叶的特殊用处。其一以桑叶为引经药,治脸部色素沉着,用血府逐瘀汤,佐以桑叶引经入肺,取“肺主皮毛”之义。治急慢性肾炎方中,常以桑叶为使,引经入肺,以畅水源,有利于利尿消肿,此法多验。其二,阴虚内弱患者,又罹新感,寒热往来,不宜柴胡之耗散,以桑叶与丹皮同用以代柴胡,用之每多应手。其三,民间以桑叶阴干和以蚕屎晒干去味制枕,能治头晕目昏,安神入眠,确有效果,开“药枕”之先河。杏林漫步觅芳踪百花园中有桑根李医师说:“桑树一身之宝,除桑叶外,桑枝、桑葚、桑根白皮无不入药。其中,一般不为人们重视的桑根白皮,也有其独特疗效。”年,李医师在阳城县卫校担任班主任兼教师时,有一个学员鼻腔出血,有人用凉血止血药,鼻血就是不止,于是请教李医师。李医师审正察方,叹道:“方虽对症,然尚差一味!”言罢提笔,于原方中添桑白皮15克,病人服两剂即告血止。由此,人们曾称李医师为“一药之师”。然而,李医师之师又是谁呢?李医师坦诚告之,上至历代名医,下至普通百姓,乃至患病就医者,均可拜为“一药之师”。李医师“善学”,在圈内是颇有点名气的,每遇疑难杂病,他总会查医书,访名医百问不烦,百读不厌,求得良药,取得良效。李医师回忆说,他曾治一鼻衄患者,百日未愈,试遍诸法,无效。后经翻阅北京已故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先生的医案,得之用独味桑白皮可止鼻衄。照此用药立见其效。后于临床中,凡遇因肺热气逆而鼻衄者,李医师常用桑白皮20克,以泻肺止衄,颇获良效。一次谈起此事,我冒昧地问:“鼻衄为何疾?”李医师答曰:“盖肺开窍于鼻,肺热则气逆,气逆则血随之而上,流出鼻窍而为鼻衄。桑白皮功擅泻肺,肺气降,则血亦随之而降,衄乃自止。”我顿悟,却有“打破沙锅问到底”深究桑根为药的佐证。由此,李医师说出了下面一段话:古代本昌曾说,桑根见于地面上者名马额,其根皮称“马额皮,有毒而杀人,若旁行出土面者又名伏蛇,其皮称“伏蛇皮”,亦有毒而致心痛,两者皆不宜用。桑白皮的雅号曰“延年卷雪”,系日本《和汉药考》所称。据前人经验,采取桑根白皮,一般均采十年以上老树根,剥取内白之皮,焙干。更考究者,是挖取地下三尺之桑根,剥下根皮,再用铜刀(忌铁器)刮去外面一层青黄薄皮,取里面白皮,而且“皮中涎勿去之”,因为“药力俱在上也”。从史料记载分析,我们的祖先在作外科腹部手术时,就曾选用桑根白皮,制作成线,缝合金创肠出,再以鸡血涂上,“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而愈”。考桑根白皮,不仅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之功,在古代还有美发之用。如《圣惠方》所载:治发髻堕落,桑白皮剉三升,以水淹浸,煮五、六沸,去渣频频洗沐,自不落也。或治发槁不泽,用桑白皮,柏叶各一斤,煎汁沐之润。这种药源丰富,且又简便易行的方法,对苦于脱发或头发枯槁无华的患者,为何不试一试呢?李医师这一辈子“敢想敢干敢试”,在山西中医圈内素有名望,并已有多项“专利”在手。年,独自研制“七叶一枝花注射液”替代了盘尼西林,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年创新发明“天门冬大月份无痛引产”,并通过临床试验安全有效。年首创“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宫外孕”。年根据记忆编撰了失传的《罗田汪子珍药性赋》。如今李医师轻轻的一句“试一试”,令我陷入沉思,隔着时光厚厚的尘埃,翻阅着那一篇篇振动人心的历史篇章,我知道李医师一直在“试中”前行。喜看桑葚长寿粥誉冠万宴列上珍桑葚,古人又称桑实、马葚、文武实。年6月,桑葚成熟的季节里,我约李医师来到寺头乡的桑园里采摘桑葚。李医师说,《和汉药考》中叫桑仁,民间俗呼,江苏人叫“桑果”,东北人叫“桑粒”,四川人叫“桑蔍”,每年4-6月份,当桑葚呈紫红色时采收,蒸后晒干备用。成熟的桑葚质油润,富有糖性,味微酸而甜,作为药用。以个大、肉厚、紫红色、糖性足者为佳。桑葚煮粥食用,可滋补肝肾,养血明目,每次取桑葚30-60克(鲜者60-90克),糯米60克,煮成稀薄粥,待粥将成时,加入冰糖适量,再煮一二沸即可。凡中老年人肝肾不足,阴血亏虚时,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耳聋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以及肠燥便秘等症,均可选用。桑葚粥属于补益粥,可随意经常食用,也可以5-7天为一疗程,每天分两次空腹温热服食,但脾虚腹泻便溏时勿多服。据《本草新编》记载:采葚采紫者第一,红者次之,青则不可用。在煮制桑葚粥时,以砂锅为好,搪瓷锅亦可,忌用铁锅。一个九十岁的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记忆清晰,说话流利,头头是道,层次分明,数字精准,令我敬佩。等我提出质疑这些有无科学根据时,他笑了笑说道:“桑葚味甘性寒,入心肝肾三经,是一味十分理想的养肝益肾、滋阴补血的药食兼用之品。《本草经疏》称:“桑葚者,桑之精华所结也。”《滇南本草》又云:“桑葚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因此,可以说桑葚是中老年人延年益寿之佳果。用之煮粥,在清·黄云鹄《粥谱》中亦有记载,说“桑葚粥明目养肾”。据近代研究,桑葚含糖、鞣酸、苹果酸及维生素B1、B2、C、A、D和胡萝卜素,桑葚油的脂肪酸主要由亚油酸和少量的硬脂酸、油酸等组成。可见中医说它能补益强壮,治疗视力减退是有科学道理的。药理实验还证实,桑葚在胃中能补胃液的缺乏,以增强胃的消化力,入肠能刺激肠粘膜,使肠液分泌增多,并帮助肠的蠕动。因此,老年人常服桑葚粥对慢性便秘很有裨益。说到这里李医师停下话语,从旁边的桑枝上摘下一把个大、肉厚、紫红色的桑葚递到我的手里,顺口问道:“你喜欢吃桑葚吗?”我一边接过他递过来的桑葚一边说道:“我就是吃着桑葚长大的。”他笑了笑告诉我,“在民间,老百姓都爱吃桑葚,也就是摘下来送嘴里,如今咱们寺头乡把桑葚榨成汁,虽进行了深加工,还是显得单调。其实桑葚吃法颇多,清代名医兼食疗医家王孟美对吃桑葚有很多研究,他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过,桑葚甘平滋肝肾,充血液,止消渴,利关节,解酒毒,祛风湿,聪耳明目,安魂镇魄。其吃法可生啖(宜加少许细盐拌食),可饮汁,或煮以成膏,或爆干为末,欠收之年,可以代粒充饥。根据王孟美的经验,以小满煎熟透色黑而味纯甘者,用布滤取汁,熬成膏瓷器收之,每日白汤或醇酒调服一匙,老年服之,长精神,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久久服之,须发不白,气血充沛。其实,从桑叶、桑葚到蚕蛹不仅可以入药而且都是很好的食材,如果可能的话可以摆一桌“八八桑药宴”。一说到“桑药宴”,李医师的兴趣又来了,拨着指头,一一数说着他所梦想的“桑药宴”——饮品:桑叶茶、桑葚饮料主食:桑叶手工面、桑叶馍、桑葚粥菜谱:巧拌鲜生叶、桑叶炖土鸡、桑叶鱼丸、桑果炖排骨桑叶汁菜卷、养生桑叶丸、桑茶浸五花肉、桑茶滋补羊排李医师说:“八八桑药宴”的食材,取自于蚕乡桑园,创造性地开发了桑药系列菜品,形式简而韵味浓,原料纯而口感正,一叶八吃、八吃八味,是真正的康养佳肴。“善疗百病尊医德,高龄九旬杏林仙。延年益寿话桑药,享尽天年敢争先。”又是一个“小满”节,在李医师逝去的第三个年头,面对碧绿无边的桑田,站在老桑树下,我静静地思索着,让思绪的翅膀在这广阔的天地里飞得很远,很远……我思索着,桑叶与蚕姑的喜、怒、哀、乐和恼、恨、忧、愁;思索着蚕农栽桑、蚕姑养蚕、小蚕吞叶、大蚕吐丝的每个过程;思索着李医师把桑叶、桑根、桑皮做成桑药所经历的如唐僧西天取经一样的“九九八十一难”……桑叶,从冰雪消融到寒冷的秋末,虽经历了风霜雨雪,虫咬石击,以致千疮百孔,仍茁壮成长,把美好的那一面展现在蚕姑面前。蚕姑,一眠、二眠、三眠、四眠、上簇、吐丝,把每一次蜕变都当成是爱的奉献,以微笑面对死亡,吐尽桑叶给予的爱去体现自身的价值。等我把思绪收回到李医师身上时,景触情,情触景,我明白了。每一片桑叶都是一颗心,经过土壤呵护,春雨滋润,桑叶在春风中绽出,阳光中长大,为的不是显摆自身碧绿的美,而是为蚕姑献身;每一条蚕姑都是一份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蚕姑吃桑叶为的不是生而是死,不是索取,而是奉献。这就是李医师的追求和实践,李医师就是桑叶,就是蚕姑,在碧绿的桑园里,他和我念叨的不仅仅只是“桑药经”,而且还有他象桑叶和蚕姑那样为国为民的真爱、希望和力量!(本文所涉药方均参照于李保元先生医药笔记及口述)庚子年小满节写于阳城
作者简介:李锁江,历任中共阳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阳城县政府副县长、县人大常务副主任。现任晋城市赵树理研究会頋问、阳城县党建研究会会长、阳城县赵树理文学研究会顾问。
责任编辑成剑锋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huamu.net/lcjc/5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