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
“医生,宝宝吃奶时呛到了,奶汁可能进入了鼻腔,晚上睡觉总听到‘呼噜、呼噜’的声音,呼吸好像也没以前顺畅了……怎么办啊?”
“宝宝总是用手抓挠耳朵,耳内流出黄色的东西,有些已经结块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呛奶、吐奶太严重引起耳朵发炎了……医生,我该怎么办啊?”
家长儿童耳鼻喉科门诊的医生常常遇到这样一些心急火燎的家长。
经过仔细询问,医生发现出现以上病情的宝宝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的妈妈在哺乳时都喜欢采用侧卧位或平躺位。
为什么?
喂奶姿势真的会影响
宝宝的耳朵和鼻子么?
答案是肯定的。
在我们的口鼻交界处(鼻咽部)和耳朵之间,有一个隐藏的管道,叫做“咽鼓管”,调节中耳压力以保持中耳内压力与外界大气压基本平衡的状态。
正常状态下还可以通过咽鼓管排出中耳内的分泌物,并且可以防止来自鼻腔的分泌物等进入中耳。一旦当鼻咽部压力异常增大,鼻咽部的分泌物反而会进入中耳,造成中耳感染,导致中耳炎等(如图所示)。
(图:奶水等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
类似于这样的情形:河流一般汇入大海,但遇上涨潮时,海水却有可能灌入水量相对较少的河流。
1生理原因详解婴幼儿由于生理原因,与成人相比咽鼓管更“短、直、宽”。
同时,咽鼓管肌肉收缩力比较弱,在鼻咽部位的开口较低,侧卧或者平躺吃奶,都容易出现“倒灌”现象,使乳汁、伴着鼻咽部的分泌物、细菌等就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造成感染,诱发中耳炎。
根据中华医学会统计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小儿在三岁之前都会有一次或数次的耳内感染。
2如何避免?为减少中耳炎的发生,最好的哺乳姿势是将宝宝抱起来哺乳,即“坐位哺乳”或者称“摇篮式”哺乳,使宝宝的上半身呈45度角,这样便于乳汁通过咽部流入胃中,避免奶液流入耳朵。
如果妈妈因为身体状况不得已需要躺着给宝宝喂奶时,可以用衣物将宝宝上身垫高,或者索性将床头整体抬高,让宝宝的头部处于稍高的位置。
如果宝宝是人工喂养的,喂哺时不要一次喂得太多,更不要让宝宝过度饥饿时再喂哺,以免宝宝因为吃得太急、奶速流得过快而致呛奶、吐奶。
此外,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注意,千万别让宝宝独自抱着奶瓶躺在床上吃奶,以免发生意外。
3温馨提示有的宝宝得了中耳炎后,并没有明显的感冒发烧症状,可能只是38℃以下的低烧,或流点鼻涕,因而很容易被家长忽视;
而耳朵痛、听力下降等症状的表现有时候很模糊,特别是对于3周岁以下的宝宝,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很难告诉父母到底哪里不舒服。
所以在这里提醒家长,当宝宝出现下面这些情况时,要高度重视:
耳朵痛一下又不痛了,但精神较平时差;
抓挠耳朵、把耳朵往枕头上蹭;
耳道有较多分泌物且有异味;
对大人说话不理不睬、总是要大人重复一遍,或喜欢把电视机音量开得很大。
欢迎加入母婴信使—公益短信服务
“母婴信使”是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指导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强生公司联手开展的公益短信项目,旨在提高孕产妇、0-1岁婴儿家庭的自我保健能力和科学育儿水平。
该项目服务特点:
权威专家编写信息、个人隐私保护、
免费接收信息、自愿加入与退出。
主动订阅方法:
发送:M阳历预产期
或B阳历宝宝生日
至5
作者:儿童五官科王晓丽
指导:贺定华
审稿:健康教育科
出品: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制作:湖南医聊
妇幼健康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