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影像学与临床二

图30茎乳孔开放状开口变大。乙状窦仅见很浅的切迹。

图31面神经离开茎乳孔,在原茎乳孔的位置有一扩大的半弧形切迹,为面神经处茎乳孔后的颞外段在颅底的行走区。茎突根部出现。二腹肌沟加深,二腹肌嵴变宽。

图32茎突离开颅底骨,呈一独立的结构,面神经在茎突后外的半开放区内仍可以定位。二腹肌沟和二腹肌嵴的结构同图31。

图33已达乳突尖部,乳突明显变小,气房减少。茎突离开乳突较远,原面神经在茎突后外的半开放区成为完全开放区,面神经离开颅底,不再有定位标志。二腹肌沟更开放,二腹肌嵴基本消失。

图34乳突进一步变小,气房少。二腹肌沟由后外向前内呈贯穿趋势。茎突变细,远离乳突。颞骨结构到此平面基本结束。

图35,图36对图11和图12进一步补充齿突及其周围结构示意。在上鼓室前方有一突出的骨嵴,称齿突(cog),在齿突的前方有一气房样空间,称前上鼓室,又称前上隐窝,前上鼓室常常是残留胆脂瘤的隐匿部位。手术时在去除锤骨头后,磨除齿突,才能清除前上鼓室的病变。面神经的膝状神经节位于前上隐窝的前内方。

总结:颞骨轴位(水平位)CT对于理解乳突气房结构,面神经在颞骨内的行走,咽鼓管结构、中耳听骨结构、和有良好的显示,尤其在内耳结构的发育、后鼓室的精细结构如鼓室窦、面隐窝的辨认方面优于冠状位CT扫描。对于耳部结构异常如先天性中内耳畸形Mondinisyndrome,大前庭导水管综合症以及内耳的破坏性结构改变如水平半规管瘘均需在颞骨轴位CT的层面上进行观察。对于外伤性或中耳炎引起的面神经损伤,轴位CT能够提供颞骨内的全程面神经管结构变化。在人工耳蜗植入前对耳蜗前庭结构的估价,轴位CT必不可少。下期提示:到本期为止,颞骨轴位CT结构的讨论已结束。由于颞骨冠状位CT在常见的中耳炎的诊断和术前估价方面有更大的优势,因此从下期起,将分期刊登颞骨冠状位CT,讨论冠状位CT中颞骨的解剖结构。

------------------------------学术分割线

从图37开始,讨论冠状位颞骨CT的解剖标志,结合解剖标志提示其临床应用价值。由于气化程度不一,颞骨的的气房除了在乳突外,常常分布在颞骨岩部,颞鳞部或延伸至颧部。因此颞骨或乳突的病变也会向这些部位迁延。观察冠位颞骨CT,应该包括颞骨岩部及颧部的结构,这样既可以发现中耳、内耳,内听道病变,也可以观察到颞骨相关的侧颅底病变。

图37从颞颌关节前缘开始,颧骨(zygomatic)近颞颌关节处出现气房,在颞颌关节内侧出现少量岩尖部气房,在岩尖(petrousapex)气房内上,有一椭圆形略呈内下外上开放的骨管,为颈内动脉(carotidartery)管水平段,冠位CT呈二端开放状。在图的最内侧为斜坡(clivus)的前部。该层面所显示的均为颅中窝(middlefossa)。

图38在图37的基础上,主要变化为颈动脉管,由于颈动脉从前向后行走时逐渐进入斜形段,其冠位CT内下方由开放的开口成为封闭状,使颈动脉管成为向外上方开口的盲管状腔。

图39~40下颌骨升支开始出现,岩尖部和颧骨的气房比较明显。

图41颈动脉管的前上方原开口处开始呈封闭状。

图42下颌骨升支明显,但尚未达到骨髓腔,颈动脉管进入斜形段,为一封闭的椭圆形呈外上内下的管腔,周围被岩尖部的气房包绕。在颈动脉管的后下方,颞颌关节的内侧,咽鼓管(eustachiantube)由外上向内下开放的的腔隙。

图43由于颈动脉与冠位不在一个平面,其下降过程中管腔逐渐变小更扁。在含气的咽鼓管的内侧,可见与咽鼓管平行的条索状软组织影,是鼓膜张肌管的张肌(tensortynpani)。此平面在岩尖与斜坡之间的间隙为后颅窝(posteriorfossa)。在岩尖以上平面仍为中颅窝。

图44在咽鼓管和鼓膜张肌管的外上方、颧骨气房的内侧由一圆形的气房,是前上鼓室(anteriorepitympanum。前上鼓室位于上鼓室的前方,由Cog(齿突)分隔。中耳炎症或胆脂瘤常常隐匿在前上鼓室。在前上鼓室的前方有一较深的弧形切迹。

图45前上鼓室变大,其前方弧形切迹的底部向下凹入,是岩大浅神经区(regionofgreatersuperficialpetrosalnerveGSPN)。咽鼓管及鼓膜张肌与前上鼓室相邻。

图46在前上鼓室的前方,原岩大浅神经区的部位下方出现一小的圆形腔,为膝状神经节(geniculateganglion。在膝状神经节前方有一骨质致密区为耳蜗的前缘,颈动脉的斜形段行走在耳蜗骨的下方。咽鼓管的上端与前上鼓室接近,咽鼓管与前上鼓室交界处略宽大的气房是管上隐窝(supratuberecess)。鼓膜张肌为一软组织突起,位于耳蜗骨的外侧。

图47乳突气房出现。耳蜗可见骨迷路,在骨迷路外侧前上鼓室与中鼓室的前部仅有一小的骨性分隔(齿突Cog)。在前上鼓室与前中鼓室分隔的内侧紧贴耳蜗鼓岬处的软组织为鼓膜张肌。鼓岬上方的向外开放的小孔为膝状神经节。颈动脉紧贴在耳蜗鼓岬下方,邻近前中鼓室。

图48耳蜗螺旋结构清晰。在耳蜗外上开放膝状神经节小孔与齿突连线平面以上为前上鼓室,可见部分锤骨头。在此平面以下到耳蜗鼓岬下缘平面为前中鼓室(anteriormeosotympanum)。鼓岬下缘与颈动脉同一高度的是下鼓室(hypotympanum).鼓岬内侧仍可见鼓膜张肌。

图49耳蜗的前部结构显示清晰,可见底旋和中旋。在耳蜗的正下方为颈动脉,颈动脉外侧的间隙为下鼓室。耳蜗的外侧缘是鼓岬,紧贴鼓岬伸向中耳腔的软组织阴影是鼓膜张肌(tensortympani)。在鼓膜张肌上方耳蜗的外侧有一缺口,其中软组织为面神经水平段(鼓室段),在面神经鼓室段内侧耳蜗上方有一圆孔结构内含面神经迷路段。在上鼓室内可见锤骨头(headofmalleus)、锤骨颈(neckofmalleus)。在锤骨颈下方鼓膜将外耳道和中耳腔分隔。在耳蜗内侧内听道出现,在颞骨内侧出现一骨性缺口。

图50耳蜗底旋变小,中旋依然清晰。耳蜗外上方面神经水平段呈圆形管腔,由于外侧骨壁薄,似呈开放状。原圆形面神经迷路段向内延伸为一细缝隙,上界为内听道顶部,下界为内听道横膈。内听道形态出现,由于部分前壁的因素,内听道有模糊的骨质影。锤骨头和锤骨颈的外侧为上鼓室外侧壁呈盾板(scutum),影像学又称鼓膜嵴。在盾板与锤骨颈之间的间隙(prussakspace)是后天原发性胆脂瘤的好发部位。外耳道由于弯曲的缘故,耳道口尚未出现。鼓岬外侧仍可见鼓膜张肌。乳突气房逐渐增多。

资料来源于复旦大医院耳鼻喉科迟放鲁教授,仅供内部学习使用,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未完待续......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xbhuamu.net/yczz/64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